7.8

孤岛惊魂5

Far Cry 5

平台

PS4 XB1 PC

发售时间

2018-03-27

游戏基因

角色扮演 主视角 射击

蒙大拿遍地的避难所资源,来自美国人的末日文化

作者 药荚   编辑 EK   2018-04-14 08:37:13

借着《孤岛惊魂5》的热势,聊一聊游戏中的“末日生存主义”。

传统的土壕与新兴的肝帝

  冬季降临后,诸如松鼠这样的啮齿类动物,为了在度过寒冷的季节时拥有足够的食物储备,会在巢穴中囤积大量食物。但事实上,它们积压在树洞中的食物比正常需求要超出许多,当春天来临后往往还剩下不少。

  “松鼠症”算是在各种层面上都会出现的心理倾向——就算不是收集实体,我想游戏玩家们也应该有着“喜+1”这种松鼠习惯。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末日,保存大量食物和工具、学习如何在不需要用到公共设备的情况下维持生活,都是生存主义者的标准。不过还是需要澄清:松鼠症绝不等于生存主义者。纯粹地喜欢积累物品,这只是一种个人习惯,并非求生行为。

瓶瓶罐罐,不少游戏都有类似的场景,而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砸...

  想要成为一名末日生存者,技术经验实力运气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你需要很有钱......

  是的,普通的有钱人上山是为了度假消暑别墅爬梯、吃最好的菜猎最野的鹿;二逼的有钱人上山是为了参加真人秀、撇下狠话后面对蛋炒饭秒变表情包。

  而末日生存者们上山,是要花建别墅的钱搞私人避难所、把足够两三百年份量的罐头和求生物品藏在里头、顺便进行为期数周的魔鬼式野战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一位普通的末日生存者,其制订的基本求生物品清单,就至少要将近20万美金。这其中也仅仅是标准的地下室改造、以及其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还不包括各种技巧的训练费用。而如果要升级成对付核战争级别灾难的物资,从防辐射地堡到更高级的装备等等,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上两倍。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地下堡垒的

  当然,也有一些经济条件有限、但同样对“末日”降临深信不疑的人。他们就和购买《彩虹6号:围攻》廉价版的肝帝玩家一样,用气魄和信仰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这一类人群其实更加接近于我们在带有生存元素的游戏中接触到的——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利用手中有限、甚至完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求生。他们并没有进行大量资源储备的习惯,而是携带着个人或迷你生存装备:一种包含着多用途求生工具的盒子或包裹,以及足以支持一段时间生存所需物资的便携物品就够了。

红十字会配发的求生包
维基上提供的迷你求生套装图片

  这类人群和冷战时期诞生的生存主义者不同,明显要现实得多。在911之后,美国人发现自己并非想象得那么安全,“在灾难降临时有能力自救”成为社会上许多人的共识。储备基本保命工具、学习必要的安全与生存知识,眉头一皱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马上开溜。

  个人技巧、意志力与知识、行动力才是这类新生代求生主义者赖以生存的关键。他们积极地备战可能到来的灾难,不是出于阴谋论和不安全感,具有更加乐观正面的形象。

游戏中的生存元素

  相比较由于天天“宅”在避难所里的传统生存主义者,这一类“轻量型”求生者更加符合游戏的基调。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量带有求生元素的游戏都可以算在上述这类轻装生存者的范围内。

  最近的例子之一就是《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生存”,是这类游戏机制的核心关键所在。电子游戏的便利之处在于“安全无负担地体验各种经历”,而玩家从最初体验各种死亡,到慢慢成为环境的征服者,都是游戏对求生意识的一种模拟还原。

虽然饿不死就是了

  作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中“多灾多难”的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的原因,“地震”一直都是切切实实伴随在日本人生命中的灾难。而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也是每年日本的教育机构一直对孩子们强调的内容。

  作为生存类游戏早期经典之一,《绝体绝命都市》一改往常的对抗元素,将玩家置于地震灾害发生时的环境,上演了一场残酷之下又隐藏着恶搞精神的求生故事。

  本作既有各种正经严肃、带有实际教育功能的内容——比如玩家要时刻注意角色的健康与生理情况,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维持生命。也有不少无厘头一样的胡闹元素,不合时宜的换装、兔女郎指南针、让人无力吐槽的对话选项等等,这种恶搞传统到了精神续作《巨影都市》更是呈现爆发状态。

微妙的对话选项

  像《绝体绝命都市》这样纯粹的求生游戏,在市面上反倒是属于极端少数的。有不少游戏仅仅依然是将其作为一种设定甚至是噱头而已。同样是灾难时的落难者,《我还活着》这样多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作品,各种育碧式飞檐走壁、神秘人相助等等几乎将“末日”和“生存”两个概念彻底地浪费掉了。

  由于近年来这一文化符号的流行,出现了大量带有求生元素的独立游戏。去年正式上线、颇具人气的《漫漫长夜》便是合理地将求生主题与玩法相结合的代表性作品。

正式版的售价涨了不少......

  游戏为玩家安排了一场虚构、但又没有脱离现实架构的末日——由于地球磁场的异常,导致了全世界陷入了能源危机,冰雪覆盖了整个世界。主角在一次空难后,迷失在了荒芜人烟的山区,低温、饥饿、病痛与野兽随时都会夺走玩家的生命。

  本作引擎技术比较落后,许多物理和视觉效果都很简陋。但充满写实基调的系统、漫无人烟的荒野衬托出的末日氛围,都轻易地描绘出了一种绝望而具有真实感的末世。剧情模式良好的节奏与故事氛围深入人心,而无限模式下刻意地去掉了胜利目标,以玩家最终迎来死亡作为结束的手法,也带有一种独特的人文思考。

必然的,它今后会变得更为主流

  虽然只是一个噱头,而且形象刻板到让人怀疑是否在恶搞,但《孤岛惊魂5》中的生存者道齐单纯在形象上的确算是非常标准的。向来喜欢“物尽其用”的育碧,极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作品里,不断地加入更多末日生存者的元素。比如之后的《全境封锁2》,系列明显就具有美国文化思潮的末日情结,也就不难想像会有形象更立体和丰满的求生者出现了。

本身就是符合美国人民灾难想象的作品

  诞生于忧患、演变自和平。如今的生存主义运动早已不是当初基于对政府和世界危机感而存在的模样了。他们以更务实、更积极的形象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大众的认知当中。“未雨绸缪,在危机降临时自救”绝对不是什么精神疾病或者杞人忧天,而是一种正视灾难勇敢面对的精神。

  也有不少人纯粹是觉得这样很酷,对那些昂贵又牢靠的工具与物资感到向往。这一类人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类似军事爱好者或是收集家,当然,也绝非什么不好的现象。

  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生存主义很快地融入到以游戏为代表的文化作品当中。如今在许多游戏里都或多或少会加入这一元素,而显然不少玩家(包括我)都蛮喜欢这种“看起来很酷”的玩意儿。至少,囤积各种物资(或者说白了就是捡垃圾)早在90年代的游戏里就有所体现,而明确分类、准备充分向来是许多玩家乐于在游戏中干的事情。

  它带有的一种专业、理性的行为,却是基于臆想与不安的心理。充满了仪式感与严肃性的基调,却常常干出让正常人一头雾水的事情。这种矛盾带来的,恰恰是末日生存主义,给予文化作品灵感的源泉所在。

| (89) 赞(105)
药荚 夜行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89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