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禁断?人兽? 那些古希腊「开放」的性爱理念
真爱无敌,《刺客信条》为我们还原了洒脱奔放的古希腊。
搞基使人变强
神话与传说都是如此,人间怎么能例外?古希腊戏剧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同性恋。而真实历史中男子间的同性之爱也颇为时尚:社会名流基者无数,柏拉图理想中的崇高爱情(先俗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也是专指男子间的基情。
柏拉图在对话录里揭示了许多CP,社会名流几乎被他挨个扒了一遍,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当然大哲学家扒拉这些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为探讨“爱”。
这些CP多为“老少配”,即一个成年男子与一个“少年”配对,这也与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画面一致。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阿基里斯与帕特洛克罗斯,还有勇杀“霸道总裁”的哈摩狄阿斯和他的爱人,都是一个长着胡子看上去年长些,而另一个则是个清秀的青少年。这种关系被称为“少年爱”。

这样的配对在古希腊贵族中很流行。当少年接受了基础教育后便与成年男子结为一对,由成年男子负责对他的全方面教导和关爱,让少年成长得美好和高尚。不少记录都显示,少年犯错时他的“指导者”也要跟着受处罚。
在希腊语中,那位年长者被称为“爱者”(主动式),在这个关系中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在艺术作品中通常就表现为胡子男;而没有胡子的年少者就是“被爱者”(被动式)。为方便表述,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为“1”和“0”。(咦?为什么你又倒回去看阿基里斯的下巴了?)
1和0可以干些啥?下图的画面就是一个典型姿势:1一手抚0的脸颊,一手伸向他的下面。

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激发相爱者的高尚品质。一对恋人中如果有人做了丢脸的事,最怕的还是被自己的爱人看见。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如果以情人组织成军队或城邦,那么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生活“治理得再好不过”,因为人人都会尽量不丢人现眼。如果一个1临战怯场而被0看见,那还不如战死;如果0陷入危机,1也必然不顾危险去解救。毕竟“唯有相爱的人才肯替对方去死”。
柏拉图这个“同性恋强军”构想是不是很有趣?在底比斯还真有活生生的例子。
在公元前四世纪,底比斯组建了这样一支柏拉图理想军队,被称为“神圣军团”或“底比斯圣队”。这支军队由150对同性恋人构成,有强大的战斗力,在战胜斯巴达的留克特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斯巴达衰落,底比斯开始称霸希腊世界,神圣军团成为一支常胜之师。
然后三十多年后,马其顿崛起,亚历山大与父亲腓力二世开始扫荡希腊诸邦。在对抗马其顿的喀罗尼亚战役中,神圣军团首次吃了败仗。英勇抵抗下他们全军覆没,而这也让他们成为一个传奇。
普鲁塔克记载,马其顿王腓力二世被神圣军团深深感动,流泪道:“认为这些勇士遭遇了任何不名誉的人,都应该被毁灭!”——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杀光恐同!”(并不是)
在腓力二世的命令下,这些英勇的战士被妥善安葬。
这些神圣的情侣符合古希腊“少年爱”的风格,1和0结合一起迎来生命的终结。十九世纪末期的考古挖掘中挖掘出254副骸骨,他们被排成七排,两两相拥合葬在一个墓穴内 —— 据说军团覆灭时,这些情侣就是这样死在了对方身边。
尽管雅典人记录了不止一支神圣军团这样的同性恋部队,但仅有底比斯这支拥有考古发现和史料的双重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古希腊的“少年爱”并不是针对未发育的儿童或真正少年。相比北部,希腊文化圈所在地域的气候条件导致早熟,因此这些年轻人虽然年龄不大,但事实上已经进入青春期。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一句话总结了哲人推崇的审美观:“你难道不赞同荷马所说的‘年轻人刚长胡子时是最迷人的’?”苏格拉底在此处引用的荷马的话,正是来自荷马史诗的《奥德赛》。奥德修斯探险途中遇见赫尔墨斯的时候,荷马形容赫尔墨斯“下巴上有初长成的胡须,体现出最动人的年轻魅力”。
苏格拉底所引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赞美自己的情人,这个情人的身份我们会在后文讲到。总之,所谓的古希腊的“少年爱”,针对的并不是未发育的少年。与未发育的真·少年发生关系是堕落的,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也就是游戏设定的公元前五世纪)也是要受惩罚的。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雅典,或许是基于社会风气在这方面的日益腐化,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专门立法加强对男童的保护,犯法者最高可判处死刑。

由于资料的缺失,古希腊的搞基风潮是否蔓延到平民群体还未有定论。然而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以神话和上层社会之风,很难想像这种行为会在中下层受到排斥。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底比斯那支神圣军团,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神圣军团的组建不问出身,只看美德与能力。至于其他城邦,斯巴达王也曾经号召全民搞基,认为这才是强国强军的强心剂。
当然了,虽然有雇佣兵,但古希腊城邦的“执干戈以卫社稷”说到底还是公民的义务,这里倡导“全民搞基”的崇高爱情,与奴隶、边区居民、外邦人、女人,全都无关。比如梭伦就认定同性恋太过高尚,不是奴隶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