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7

Resident EViL. Biohazard

寂静岭 高清合集

Silent Hill HD Collection

在恐怖游戏中,为何总会出现“瘆人”的小孩?

作者 果其然   编辑 箱子   2020-06-01 07:00:00

柔弱的坚韧,天真的成熟,漫谈恐怖游戏中的儿童角色

  什么是儿童?按照联合国相关的各类公约规定,儿童是指 0~18 岁的人,医学界则更加严格,将儿童的年龄区间定位于 0~14 岁。但无论采用哪条标准,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大概都被排除在了“儿童”的区间之外。

  金色的童年是早已远去的远古梦幻,每年儿童节的到来多少令人怅然若失。这种惆怅的情绪也意味着我们获得了“第三人称视角”,窥见童年时期无法察觉到的情感。

  对我而言,恐怖游戏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纪念这个节日的首选,因为它更刺激、更另类。那些令人毛骨悚然且围绕着儿童的描绘,也颇为意外和全面,毕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哀悼自己。

当儿童遇上恐怖游戏

  有关“谁是世界上第一部恐怖游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一部分人倾向于将《鬼屋》(Haunted House)作为恐怖游戏的鼻祖。该作于 1982 年在 Atari 2600 平台发售,《鬼屋》的发生地点是充满怪物的别墅,玩家一边需要躲避这些怪物,一边需要利用并合成各类道具保命,最终逃出生天。

1972 年的米罗华奥德赛上也有《鬼屋》,但由于玩法仅仅是将一张画布盖在电视机上,更像是一款益智玩具

  这些内容说起来挺骇人,其实画面异常单调,因为主角的形象像极了长着两只眼球的煎蛋,看起来萌得不得了。不过《鬼屋》的音效在当时的游戏里算是出类拔萃,怪物的脚步声、嘶吼声(这个需要一点儿想象力才能听得出来)还有打雷声一应俱全,而且从玩法来说,《鬼屋》第一次具备了规划路线的策略和最终逃脱的目的。

《鬼屋》(Haunted House)

  尽管看起来和儿童没什么关系,但它的灵感,很可能受到加利福利尼亚州迪士尼乐园 Haunted Mansion(幽灵公馆)的影响。这是一个 1969 年开放的游乐项目,不仅将儿童视为主要的客流之一,也带动了“鬼屋流行文化”。因此,Atari 2600 上的《鬼屋》在制作之初同样奠定了面向全年龄的基调。

  还有相当多的玩家认为《3D 迷宫》(3D Monster Maze)才算是恐怖游戏的开山祖师,理由是它的发售时间要早一些。反对派却对此不屑一顾,认为《3D 迷宫》只能算益智游戏,和恐怖并不沾边。

  但这两部作品的命运似乎都受到了儿童的影响。据说当时有家长看不过眼,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面对《鬼屋》中如此刺激的内容和音效,对 Atari 展开了申讨。

  另有一则轶闻是《3D 迷宫》同样遭到了父母们的联合抵制,作为开发商的 J. K. Greye Software 非常头痛,只能宣传自己做的是益智游戏而不是恐怖游戏,这当然影响到了“鼻祖”皇冠的归属问题。

《3D 迷宫》(3D Monster Maze)

  如果谈到第一批扎扎实实出现儿童的恐怖游戏游戏,《十三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绝对排得上号。

  该作于 1989 年在 NES 平台发售,灵感来源自然是同名的经典恐怖电影系列。内容上也和电影桥段极其类似:玩家扮演水晶湖的营地顾问,在保护 6 个孩子的前提下,击败杀手简森(Jason Voorhees)。

  其实有关《十三号星期五》的游戏,早在 1986 年的街机上就出现过,只不过街机游戏里没有儿童的画面。而在 NES 版的《十三号星期五》里,儿童的画面也只是转瞬即逝,并未出现惨遭杀手简森迫害的场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游戏的开发商 LJN 以生产“粪作”在业界著名,“垃圾娘”是玩家给 LJN 公司取的爱称,他们的 Logo 还经常被戏称为“死亡彩虹”。

《十三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万幸,NES 版《十三号星期五》的游戏素质还算不错,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

  于是简森的老对手弗莱迪(Freddy Krueger)坐不住了,毕竟后者也是当时恐怖电影之中最为流行的角色。同年《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在 Commodore 64 平台发售,开发商是我们的老朋友“西木头”。

  从作品的灵感上说,西木头并没有比垃圾娘强多少,都是借鉴各自电影的内容,玩家扮演救世主,将可悲的朋友从变态杀手们的手里拯救出来,但从玩法上考量,西木头的游戏设计要比垃圾娘高出不少层次,《猛鬼街》更具可玩性或者说更加刺激。

  游戏开始前,玩家需要从五名角色中任意选择一个,如果你犹豫太久,就会发现孩子们一个个被佛莱迪抓走,最后无人可选。而且每名角色具备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装备,能力也无法无限使用,点数归零则能力耗尽,在游戏中形同死亡。

  因此《猛鬼街》具有相当强的策略要素,玩家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总结,规划道具使用方案和最佳的行动路线。更为重要的是,《猛鬼街》的主角是儿童(或者说青少年),这大概是儿童们第一次在恐怖游戏中直面令人心悸的杀人狂。

《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凭借优秀的素质,西木头版《猛鬼街》的销量力压垃圾娘的《十三号星期五》一头。于是垃圾娘立刻组织反击,又推出了自己开发的《猛鬼街》……宛如套娃一般,该游戏同样在 NES 平台发售,增加了收集要素和关卡 BOSS 战的设定,主角依然是儿童。

  之后的 90 年代,恐怖游戏开始越来越多,但儿童作为主角的设定却被有意忽略,甚至儿童角色跑龙套的机会都很少。这当然是分级制度萌芽和厂商们受众定位的策略使然。况且主机的机能在不断攀升,人们的焦点都放在了画面、玩法、类型的改良和提高上。

  只不过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有着重要意义的《钟楼》诞生了。


下一页:敲响新时代的日本钟声

| (51) 赞(93)
果其然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51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