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7

Resident EViL. Biohazard

寂静岭 高清合集

Silent Hill HD Collection

在恐怖游戏中,为何总会出现“瘆人”的小孩?

作者 果其然   编辑 箱子   2020-06-01 07:00:00

柔弱的坚韧,天真的成熟,漫谈恐怖游戏中的儿童角色

为何选择儿童

  我们之所以觉得现在的恐怖游戏越来越不恐怖,或许是因为所见所感太多,吸血鬼,杀人狂们汗牛充栋,终于产生了审美疲劳。赤裸裸的暴力,反而会稀释恐怖游戏的魅力,加入儿童角色大概是为了让题材焕然一新。毕竟作为儿童的带入感人人都有,儿童也最脆弱,恐怖感最容易被传递。

  就像电影史上的《驱魔人》和《罗斯玛丽的婴儿》一样。前者讲述了一个 14 岁女孩被撒旦缠身的故事。她着魔之后口吐绿水、满嘴污言秽语、用十字架在床上手淫、辱骂殴打母亲、医生和神父,并自残身体。而其 360 度旋转的血色头部更是堪称恐怖电影中的经典。

  成为经典的原因并非骇人的画面,而是当儿童面临魔鬼摧残时表现出的癫狂、狠毒,目露凶光的异常状态,鲜明的映射着信仰崩塌时人们心灵的迷失和绝望感。

  《罗斯玛丽的婴儿》更甚,其中的婴儿竟是魔鬼强奸罗斯玛丽之后的产物。影片中的罗斯玛丽无疑象征着人类的善良、爱心和多愁善感,而这一切却被魔鬼轻易掠夺,也表明信仰崩塌后人性痛苦的呻吟。

  儿童角色一旦在恐怖游戏中出现,往往就会吸引人更多的目光。从《死亡空间》里的婴儿触手怪,到《消失的光芒》里的儿童僵尸,还有《毁灭战士》里的小天使,数不胜数。又比如《生化危机2》中的 Sherry,很容易让人产生她“会不会变身”的持续恐惧感。

《生化危机2》中的 Sherry

  对我造成巨大阴影的,当属《死亡空间2》中会自爆的爬行小怪,在幼儿园的场景中,这种生物慢慢爬向母亲然后自爆血肉横飞的场面,至今让人感到震惊。游戏里成群结队的儿童怪物自不必提,不仅奔跑迅速,还会发出巨大噪声,对玩家是种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打击。

  事实上,信仰危机正是儿童能够深植于恐怖游戏的原因。从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到尼采宣称“上帝死了",直至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的爆发不断延续。人类有关“绝对信仰”的理念其实早就开始动摇,而且越来越厉害。

  特别是当 21 世纪的“911 事件”,以及大量的神职人员性丑闻和教会领导层的渎职行为被披露,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不信任,而儿童作为人类未来的希望,这种担忧所产生的反射威力,便更加耀眼和显著。于是在恐怖游戏领域,有关儿童和宗教的内容水到渠成的越来越多,他们是信仰危机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冲击力自然也足够。

  《寂静岭》系列大概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初代开始至《寂静岭:暴雨》,几乎每一代都会与儿童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塑造手法不同,但大多数都有关于”信仰危机“不同侧面的暗示。

  从某个角度来看,《寂静岭2》中的小女孩劳拉大抵是游戏中唯一无罪、 纯真的人,也象征着一个正常和未被妖魔鬼怪侵蚀的世界,她成为了主角完成自我救赎的源泉和信仰。

《寂静岭2》

  而《生化奇兵》系列塑造儿童的手法则更加直白,”小妹妹“(Little sisiter)的一生,归根究底是被野心家们奴役的一生,被当成工具的同时还要反过来保护加害者,她们的可悲遭遇,相信每个玩家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内心触动。

  《午夜凶铃》的贞子和《咒怨》中的俊雄本不该缺席,不过可惜的是,和电影相比他们各自的游戏都不具备太多冲击力。《午夜凶铃》有个网页同人游戏,前几年还加入了柏青哥,而 Wii 平台的《咒怨》质量堪忧,缺少了原版电影的那种密密麻麻,不断从皮肤之下爬出的恐怖感。

  不过好在我们还有《零》《爱丽丝疯狂回归》《极度恐慌》和《生化危机》,特别是《极度恐慌》中的艾尔玛和《生化危机7》中的伊芙琳(人家其实 90 岁),她俩的能力十分相似,角色背景更是同出一辙。换句话说,两部作品对于“信仰危机”的诠释同样充满威力。

  这当然和编剧同是 Richard Pearsey 有关,更是现代人深陷“信仰危机”的相似性使然。其中两位少女造成的混乱,源头都是各自心中极度的怨恨,因为遭到长期迫害,混乱是对整个世界进行疯狂复仇的一部分。

《生化危机7》中的伊芙琳

  最后是“儿童威胁论”的兴起。这一理论认为二战后期相对平稳的时代使得生育高峰降临,而社会的文明程度却没有像战后人们预料的那样平稳发展。出生的孩子们带来了青少年犯罪、群体孤立等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童作为一种新生的威胁力量理论便就此被提出。

  好在电子游戏比较宽容,鲜有作品把儿童塑造成绝对的十恶不赦类型,要是非要本着”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去甄别, Shiver Game 公司开发的《卢修斯》(Lucius)系列大概沾点儿边。

  在该游戏里,玩家扮演 6 岁的男孩卢修斯,通过各种血腥和不可详细描述的手段通关,目的只有一个 —— 杀光所有人。有玩家说《卢修斯》是残忍版的《杀手47》,我倒觉得定义为儿童版的《侠盗猎魔》则会更加贴切。

《卢修斯3》

  抛开作品本身的意义单说游戏素质,《卢修斯》的一代虽然有 BUG 但质量还算不错,二代则明显更加血腥或者说更加无脑。

  回到游戏的主旨,其实卢修斯这个孩子的暴虐行为也并非故意,谁让他是 1966 年 6 月 6 日在 66 号病房并携带 666 胎记在 6 岁生日觉醒的孩子呢 —— 没错,卢修斯是恶魔的化身,应该给他打出“老铁,666”。

结语

  抛开恐怖内容的限定,其实游戏中的儿童角色更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娱乐作用之外,更是我们自身的某种映射。正如“玩”对于童年时的意义,绝不止它的字面意义那么简单。而电子游戏则给了我们二次生命,让我们有机会通过儿童角色这一另类视角,去实践成长之中未曾实现之事。

  游戏里的儿童多多少少带着我们的气味,比如童年时没有被异化的力量,以及对于世界最初的冲动。这大概正是在儿童节中,分析恐怖游戏之于儿童角色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资料:

  A History Of Horror Video Games

  儿童恐怖障碍的研究综述

  致命的柔弱 —— 浅析美国儿童恐怖片的存在之理

| (51) 赞(93)
果其然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51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