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维旺迪与育碧的千日之争

作者 箱子   编辑 箱子   2018-03-22 18:00:00

育碧为什么获得了胜利?

  我们想要永远保持独立,在公司落成的30年间,这样的价值观使得我们能推进冒险和革新。我们将为自己的独立奋斗,而不应该受其它公司的影响偏离目标。 

  这是育碧掌权人Yves Guillemot在2015年时的一番发言,彼时的维旺迪一口气买下其公司6.6%的股份,并开始觊觎它们的实际控制权。到今年年初时,维旺迪的持股已经达到了27.27%。参照法国法律,一旦这个数字超过30%,育碧即可被维旺迪归入囊中。

  虽然资本的力量一度占据主动,但在长达千日的博弈之间,育碧对于维旺迪来说宛如一块顽固的鱼骨头:既吞不下去,又舍不得吐出来。由于Yves Guillemot早已下定决心抗争到底,这使得维旺迪只能从其它的股东手里缓慢收购股份,最终导致“如鲠在喉”的状况维持了很长时间。

  如果你还记得育碧在2017年E3上的谢幕演出,应该会对它们团队成员并排鼓气的场景印象深刻。幸运的是,旷日持久的对弈并未挫败它们的锐气,Yves Guillemot最终率领团队获得了胜利——维旺迪近日正式宣布放弃收购计划,并抛售了所持有的27.27%股份。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鱼骨头”的坚持,但吞咽者的境遇同样值得关注。

疯狂扩张,疯狂负债

  维旺迪早期的历史我们不谈太多,它最早只是一家为里昂和巴黎供水的水务公司。直到1983年,才借着建立收费电视台Canal+的机会进驻媒体和娱乐行业。真正奠定企业整体基调的人,可能还得提到1996年上任CEO的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

  那些略患松鼠症的玩家可能会有一个癖好,那就是不管游戏做得多烂,只要“喜+1”就能够获得快感。梅西埃或许也有相似的毛病,只不过他收集的不是游戏,而是大大小小的公司。摩洛哥电信、哈瓦斯通讯社、收费电视公司NetHold,梅西埃在任职的7年间率领集团完成了146宗收购,涉及的公司数量超过6000家,而交易总金额则达到1070亿美元。

喜爱“购物”的Jean-Marie Messier

  这让维旺迪从一家水务公司直接跃升为传媒帝国,而1998年收购的哈瓦斯通讯社,则成为了该公司入驻游戏行业的果岭一杆,它们阴差阳错之间成为了暴雪的母公司。商业上的纠葛相当复杂,而暴雪并入的历程,大致上也走了这么一条俄罗斯套娃式的蜿蜒之路:

  硅&神经元(暴雪前身)被Davidson & Associates收购,Davidson & Associates被被圣达特集团收购,圣达特集团将Davidson & Associates转卖给哈瓦斯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最终又被维旺迪收购。

  不过,当一个创意型的游戏公司被土财主买下来时,等着它们的未必是酒池肉林的好日子。2003年时,北方暴雪的大佬们直接与维旺迪闹掰,最后促成了一次集体离职。而与暴雪一同进入维旺迪的雪乐山活得更为屈辱,《家园》缔造者的身份并没有为其赢得尊重,公司自1998年并入之后就被断掉手脚,总部最终也在2004年时解散。

  尽管维旺迪对这些公司的死活不太关心,最后落了个骂名之身,但面向游戏行业扩张仍然带来了不少好处。暴雪旗下的《魔兽世界》在2007年时值壮年,这吸引了麾下有着《使命召唤》品牌的动视,而动视一直在寻找靠谱的合作伙伴,试图与当时全美最大的发行商EA抗衡。惯于调动资本的维旺迪自然不能放过这次机会,惺惺相惜之下,它们旗下的子公司和动视最终合并成为Activision Blizzard,彼时的交易价值已经达到188亿美元。

《魔兽世界》4.32亿的票房只能保持收支平衡,但它为暴雪扩展业务打下了基础

  不过,毫无节制的扩张总归要付出代价,维旺迪粗犷的风格早在本世纪初就留下了祸根,公司的净亏损在2002年时就达到了233亿欧元,虽然集团的经营状况之后有所好转,但直到2011年时负债额仍然高达120亿欧元。

  当债权人追到脸上时,74多岁高龄的维旺迪主席福尔图(Jean-RenéFourtou)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在2013年时大肆抛售手上的香饽饽,短短一周之内,该公司就以55.4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摩洛哥电信53%的股权,并以81.7亿美元出售了49%的动视暴雪持股。由于急着出手,当时的转手价格相比同期市价也打了不少折扣,暴雪赎身时起码少付了10%。

Jean-RenéFourtou的决策其实相当正确   

  卖掉动视暴雪的两年后,后者就借着游戏大卖和电影市场让市值翻了三倍。这让维旺迪肠子悔青,察觉到游戏行业潜力的它们,随即才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法国老乡——育碧。

  然而,尽管维旺迪后续一直在逼近育碧的腹地,但它们早已是强弩之末。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该公司在2016年收购与育碧素有联姻的Gameloft时,不得不将剩下的动视暴雪股份全部清空,以此来变现一部分资金,可见维旺迪的现金流早已遇到问题。再加上还未完全解决的债务问题,这些因素成为了它们临门一脚的最大障碍,也是公司最终放弃收购计划的核心原因。

软磨硬泡,死缠烂打

  当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维旺迪之前毕竟是可以和华纳、迪士尼叫板的企业。至少在买公司这一点上,它们的执行力异常惊人。Gameloft的陷落恰恰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育碧多次约谈该公司的股东们不要放弃持股,但维旺迪占有的股份从2016年2月开始线性增长,短短4个月内就从30%飙升至61.7%,最终完成了Gameloft的换血。

  如果育碧不做丝毫抵抗,恐怕它们早已是他人的囊中之物,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也体现了这家公司的顽强之处。

  Yves Guillemot  

  Guillemot最先考虑的便是提高企业营收,利用优秀的财报成绩稳住现有股东,以打消他们变卖股权的念头。早在2016年2月,也就是维旺迪全面进驻的4个月后,Guillemot就提出了一个“三年增长60%年收入”的发展规划,当时的目标是实现22亿欧元的收益,以及3亿欧元的现金流。

  实际上,育碧近几年的市场表现确实不错。从公司2017-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企业单季收入就达到了7.25亿欧元,同比增长36%,远高于6.3亿欧元的最初目标。再加上亚洲市场收入份额的提高,后续应该还能爆发出更多潜力。在过去的一年中,育碧的股价呈现出利好的上涨趋势,而在价格提高之后,维旺迪想要增长持股变得更为困难。

育碧近一年的股价情况

  与此同时,Yves Guillemot也在尽可能的提升自身(家族)的股票占比,尽管这个数字仅从2016年的9%提高到了2017年的15.35%,但只要获得Blackrock投资公司与Fidelity投资公司的支持,育碧的实际投票权就能远远超过维旺迪。Blackrock在这场博弈中显得至关重要,它们手中甚至持有维旺迪5%的股份,具备相当的话语权。

  有趣的是,为了进一步稀释股东权利,育碧去年9月份时还在董事会中新增了两个席位,分为是来自猎头组织Progress的合作者Fernandez-Handelsman,以及为IBM工作的Haas。采取这一举措的意图不难猜测,两名新增的独立董事有望给予Guillemot家族支持,最终可以成为抵抗维旺迪的战力之一。

  想尽办法的育碧,还曾一度将自己的命运分摊给旗下员工。它们曾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发售员工股,这使得零零散散的成员也有了4%的投票权。

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

  除了公司内部的一系列优化之外,Yves Guillemot也在积极笼络外部的投资者。实际上,育碧一直与加拿大政府交好,蒙特利尔工作室、魁北克工作室、范库弗工作室都坐落于加拿大。在2016年时,Guillemot与加拿大总理Justin Trudeau,以及魁北克市长Philippe Couillard商讨了投资事宜,安大略省政府曾经还出资2.26亿美元支持了多伦多工作室的建设。

  虽然最终的效果不太明显,但期间或多或少也争取到了一些资源。法国投资银行Bpifrance背地里就和育碧站在同一战线,不仅在维旺迪进驻股权后一直增持股份,此前还将所持有的3.2%股份返还给育碧,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予以了援手。

  尽管一部分媒体并不看好育碧的各种举措,认为它们无法起到成效,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积累,堪堪将维旺迪的持股停在了30%以下。长达千日的拉锯战之下,育碧逐渐夯实了自己的羽翼,而维旺迪受迫于各种原因只能黯然退出。

还好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维旺迪的育碧持股最终分散到了数个机构和企业旗下,其中一部分由Guillemot家族和育碧启动回购,而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计划,以及腾讯也参与到了此次投资中。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以4.52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5%的股份,承诺不会转让或者增持股权或者投票权,并与育碧签订了一份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来推进其游戏在中国市场的发行,此举更像是想要与育碧交好关系。

  事实上,育碧此前在亚洲地区的营收还不到10%,这一举措也符合Guillemot的期望,他曾经就明确表态要与腾讯、网易加强资本层面的合作。幸运的是,尽管牵扯到了诸多势力,但鱼骨头还是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Yves Guillemot一方面强化了自己对公司的掌控,一方面又获得了坚实的合作伙伴。而对于玩家们来说,那个记忆中让人又爱又恨的法国公司,至少暂时还不会离我们远去。

| (70) 赞(145)
箱子 点赞狂魔

原来小丑就是我。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70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