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微妙”的评价之下,是任性的新海诚

作者 一山同学   编辑 EK   2019-11-13 08:00:00

电影中表现出的,是主流和个人之间的摇摆。

新海诚的左右为难

  《天气之子》里的新海诚,非常摇摆。

  新海诚在《天气之子》小说版本的后记中提到,在《你的名字。》取得成功之后,他发现他的作品被各行各业的“专家”所点评,在居酒屋喝酒也被人讨论,甚至走在马路上也被人评论,这让他觉得倍受侮辱。可见这位偏小众的动画人突然走进大众视野,是很不适应的。同样是小说后记,新海诚隐约地表示:他不想讨好所有人,他不想被大众的思维和审美所束缚。

  可能是出于这个想法,整个《天气之子》就陷入一个在“大众”(青春题材、社会问题)和小众(世界系)中无限摇摆的过程。题材相对《你的名字。》更为沉重和深刻,甚至我觉得作品受到了《小偷家族》启发,我们都能从电影中感受到阳菜家庭的“惨”,去引起大众的共情。但是收笔的过程中,却是极为“世界系”的。尽管结局依旧令人感动,但是不够纯粹。

高潮部分的抒情依旧让人动容

  是的,《天气之子》里,新海诚对于情感细腻程度的把控依旧炉火纯青。动画前半部分所传达的愉快氛围也会让观众的心为之欢腾,它的高潮部分依旧让观众心头一紧。而作品中有大量新海诚电影里非常罕见的“性暗示”,也能调动不少观众的情绪。

  可《你的名字。》在整体度的把握上显然更好,它在寻求一种更为“大众”的立意——用灾难的无情,去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天气之子》却在挑战着大众的底线,反其道而行之。这点确实非常新海诚,也彰显出新海诚的逆反心理,但这对这部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显然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可是它真的“小众”么?也不是。整部作品的情节设置给感觉就是在“不断地降低门槛”,大量的“契诃夫猎枪”,即作品中的“伏笔”显而易见,作品中关于后面展开的提示一个接一个,丝毫没有《你的名字。》那种不可预知感。很明显,新海诚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也有可能是对应着关于《你的名字。》“逻辑硬伤”的批评。可是这么处理,让整个《天气之子》的剧本看起来就是一个工业化而流水线的作品。

小猫的变化倒是挺有意思

  作品很摇摆,想要实现大众群体和小众群体口味的重合。虽然作品执行的结果并不如期望,但换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无论在大众和小众领域,观众都能找到自己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大众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问题,也会被少年少女坎坷的恋爱之路所感动,作品的情节设置非常直接,让观众接受讯息上也没有任何负担。

  新海诚的粉丝也不用太过失望。《天气之子》的立意非常世界系,甚至比起之前的作品程度尤甚。新海诚的“反抗”,喜欢他的人,也一定会有所察觉;但不喜欢他的人,恐怕要更为厌倦。

  因此,整部《天气之子》所呈现的状态是矛盾的。它在商业上想要复制《你的名字。》的成功,让大众更清楚地梳理出剧情地脉络,结局也是如此。可是它在立意上,显然体现出了新海诚的叛逆心理,比起以往作品更为世界系,更为自我。更别说,作品中还有“莓良心”“佐仓香菜”和“花泽绫音”这样的只有亚文化人群才能get的点。

看来田中将贺挺喜欢“莓良心”这个表情

  这部作品的新海诚,所呈现的状态就好像“身陷囹圄却不停反抗”一般——他一边反抗着评论家们对《你的名字。》的指指点点,并讲述一个更为自我的故事;可他一边享受着《你的名字。》所带来地商业成就,无论他情愿与否,整部《天气之子》所呈现的状态就是画地为牢。

  《天气之子》没那么糟糕,只不过也没有那么好。

放晴的瞬间还是能触动到人心的

  对于新海诚的粉丝来说,自然是希望他能够保持自我,继续创作具有他个人风格的作品的。但观众也能够理解,新海诚所负担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背后的团队、资源和投资者的期望。毕竟动画是团队创作的产物,也是耗钱的行业,如果没有团队和投资者,新海诚自己一个人显然创造不出来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天气之子》或许本身就是新海诚自身状态的体现。独立动画人的出身让他显然更为自我,他出身富庶、却一如既往地投入动画创作的故事,本身也是他叛逆性格的一种体现。可是《你的名字。》让他的名字享誉世界,也成为了他自身的创作牢笼。

  或许新海诚从来都不是那个拯救者,他只是像他当初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描写这那些“纵使世界翻江倒海,我也要和你在一起”那些少年少女的恋爱物语,仅此而已。

整部《天气之子》对我的触动大概也不如那句“我来找你了,原来你在好远的地方啊”


| (163) 赞(117)
一山同学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163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