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色彩喷射团2

Splatoon 2

平台

NS

发售时间

2017-07-21

游戏基因

第三人称 射击

「善意的恶」与「恶意的善」:夹缝之中的道德黑客

作者 箱子   编辑 箱子   2018-07-21 00:00:00

我只想做个好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莎士比亚剧作中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它可能代表了某种困境中的抉择 —— 矢志不渝或者苟延残喘。但对于哈姆雷特而言,两种选择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们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英国哲学家菲力帕·芙特在探讨功利主义时拟定了一种道德模型,所表现的冲突恐怕更为强烈:

  假设有一辆刹车坏了的电车,正在撞向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只有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但拉下身边的杠杆,车辆会驶入旁边的车道,最终只牺牲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尽管这是种相当极端的情况,但背后所潜藏的矛盾却普遍存在。哪怕是我们熟悉的游戏业界,在“破解游戏”以及一众黑客的攻防战上,最近的两起事件也饱受争议,它们恰好成为了两种矛盾的呈现形式。

善意的恶人,恶意的善者

  近几个月来,《色彩喷射团2》的作弊问题日趋严重,即使你不玩游戏,从社交媒体的用户反馈中也能略知一二。

  任天堂的自主检测系统有些于繁琐,玩家先得从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下载官方软件,然后通过内置的 SplatNet 2 举报作弊者。不过,竞技厮杀毕竟是一瞬的反应,你很难借着回忆精确描述当时的状况。

  很快,这就惹恼了一位匿名黑客。为了引起官方的重视,他通过网络漏洞入侵了服务器,并将游戏中排行榜前几位的 ID 改成了「Please Add Anti Cheat」(请添加反作弊功能)。作为回应,任天堂不仅将他在游戏中的 Rank 清除,更是直接限制了其账号的联网功能。

Please Add Anti Cheat

  从条例的角度来看,任天堂的处理方式没有丝毫问题,他们的内容和数据毕竟受到了直接威胁,封禁账号在公关层面也是一种合理的威慑。但从情理的层面出发,“请添加反作弊”无疑只是善意的恶作剧,企业与个人完全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双方并非没有共赢的机会。在理想的状态下,老任本应借着机会修补漏洞,而匿名黑客则在达成目的的同时收获美名。

  不过,一些细微的差异,也可能让世界线发生变动。破解团队 ReSwitch 的成员 Kate Temkin,无疑成为了另一维度的受益者。

  事情得从 ReSwitch 的“内乱”说起,从上周开始,旗下组员就在推特上吵得不可开交。而流传到国内的小道消息则是:Kate Temkin 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将破解小组发现的漏洞提交给了任天堂,最终拿到了20万美元的奖励金,从而导致项目流产。

ReSwitch正在破解Switch

  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事情目前还未有定论。任天堂在漏洞众测平台 Hackone 确实有一些赏金计划,但回馈的上限仅为20000美元。而 ReSwitch 破解的着力点,其实是 Switch 中的 Tegra 芯片,这恰好与谷歌旗下的平板电脑 Pixel C 一致。有人提出,如果想在赏金后面再加一个零,将漏洞提交给谷歌是一种更可能的解释。

谷歌的最高奖金达到20万

  从2017年6月1日起,Android 安全奖励计划就调整了奖励金,如果漏洞涉及到 TEE(可信执行环境),那么赏金确实可以达到20万美元。但无论 Kate Temkin 偏向了哪一方,他至少间接与任天堂产生了联系,事情曝出不久后,老任就试图替换 Switch 的新固件来解决问题。

  与“请添加反作弊功能”的始作俑者截然不同,情理上看,Kate Temkin 的背信弃义让人感到愤怒,她的一己私欲也为人诟病。但如果将目光转回到法规的约束上,这又不失为悬崖勒马、造福行业的一种善举。

  情理与条例的冲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人们争执的焦点。尽管两起事件就像走到了镜子的两面,但无论是匿名开发者还是高调的 Kate Temkin,他们之间并非没有共性。

  两者的动机和行为都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善与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则是罪行与合法性。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其中都蕴含着“不作恶”的属性。而这些处在夹缝中的破解者,我们通常将他们称为道德黑客,亦名白帽黑客。

自善至恶:当免疫系统发生病变

  在七八十年代的舆情中,黑客一词的普遍含义,代指的还是那些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以色列网络安全专家 Keren Elazari 对此仍然深信不疑,她在 TED 大会上公开指出,黑客是一种有机的免疫系统,他们协助漏洞的修补,逼迫人们正视自己的软肋。那些坚守信条的「安全专家」选择带上白色礼帽,他们就像是山野中的罗宾汉,将挖掘出来的秘籍反馈给焦头烂额的开发者。

Keren Elazari在TED大会上的演讲

  1981年,纽约时报对他们的评价无疑是积极而正面的:

  他们是技术专家,技艺精湛,通常是很年轻的程序员,总是带着奇思妙想来试探计算机的防御系统,探索着它们的极限和可能性。尽管他们看起来像是在破坏系统,但其实保护了重要的资产,这些东西往往很有价值。

  通过自研的 Root 工具,波兰网络安全研究员 Joanna Rutkowska 攻破了 Windows 系统的内核保护,而在2009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曝光了英特尔 CPU 的缓存漏洞。作为普及最广的 PC 软硬件产品,这些脆弱的后门很可能导致系统控制权易手,从而造成一定的社会隐患。

  Greg Hoglund 则意图指出网络游戏背后的安全顽疾。在《Exploiting Online Games》一书中,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撬开了《巫术》和《创世纪》等产品背后的根本问题。剧集《Track Down》有着更为戏剧的表现,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主要讲述了日裔安全专家下村勉抓捕美国头号电脑通缉犯的故事。

下村勉,其父下村脩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糟糕的是,Elazari 所指的免疫系统正在发生病变。时至如今,黑客成为了破坏的代名词,这与他们自身矛盾的性质息息相关。

  破解和挖掘的背后,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黑色回馈,这形成了难以抵挡的天然诱惑。如同《星球大战》中的「黑暗面」,要腐化一个苦行僧并非那么困难,天平随时都有着倾斜的可能。越界者逐渐达成了共识,进而去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2011年,CSDN 的数据库失窃,盗取者恰恰就是白天坐班的内部安全人员。计算机专家 Kevin Mitnick 同样苦于自己的双重身份,他曾在1988年~2000年间多次攻破大型科技公司的网络,从中撵取的收益超过百万美元,直到蹲了68个月的监狱之后才改邪归正。

  仅从技术的层面来看,白帽也好、黑帽也罢,他们所用的总归还是同一套手段。一旦涉及到漏洞挖掘,模拟攻击几乎是避不开的方式。这通常得不到公正的监管,而且极难定性。许多国家对渗透测试的合法性还处于界定状态,如果没有得到企业的授权,有可能产生极大的法律风险。

  正如菲力帕·芙特提出的“有轨电车难题”一样,道德黑客当前处于义理与法条的夹缝之中,这种矛盾可能才是病变的根源所在。当规章条例处处作对,企业对呐喊的声音不闻不问时,屈身灰色地带的道德黑客很可能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匿名者是个相当有争议的社群,很多活动与政治相关

  匿名者组织(Anonymous)曾对40个与儿童色情相关的网站进行攻击,并公布了1500位访客的个人信息。他们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合乎道义,但在法规又说不过去。善意的恶行本应以更好的方式引向正途,而恶意的善行也需要外力才得以维持。一旦癌变开始,整套免疫系统就丧失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放任不管并非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随着工具和自我技能的进步,软硬件所暴露的弱点正在呈指数增加。技术的连通显得更为致命,几乎没有人能打造不受侵扰的安全体系。道德黑客可以视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如何通过外力来击破他们自身的矛盾、净化免疫系统,成为了当前各个行业亟待考虑的问题。


下一页:自恶至善:让他们做个好人

| (49) 赞(90)
箱子 点赞狂魔

原来小丑就是我。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49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