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码诈骗:一场游戏业的信任危机

作者 箱子   编辑 箱子   2021-05-07 09:45:54

“如果干得卖力点,1000 欧元一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

为何骗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如果只是骗码来玩游戏,至于吗?投入的精力也大多了吧。

  为了搞清楚骗子们在想什么,《天空商人》的作者 Vladimir Slav 回复了大约 20 来封诈骗邮件,他在留言中说到:我不会对你们的行为评头论足,只是好奇骗码能有多少收益。

  先说结论 —— 大多数骗子都没有道德上的负担,他们认为开发者可以“免费”生成激活码,把这种行为视为娱乐。而且要是投入的时间够多,骗码确实可以成为全职工作。

  其中有一个人回复到:“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爱好,我喜欢收集游戏。咱没钱,我的朋友建议这么干。”

  另一封邮件则直接提到了收益问题:

   “娱乐和赚钱的目的五五开吧,骗码确实能给我带来不少钱。这并不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我有一个发布视频和配音内容的油管频道,也有一个 Steam 的鉴赏家团队。这只是我为正经项目筹钱的一种方式,我在 Twitch 上还有一些正在筹划的原创内容。简而言之:我也想尽快抽身,年底前把精力转移到正经项目上。”

  “我认识一个人,靠骗码的钱移民了,现在过得还不错,因为这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你从 3~5 个源头向大量的人发送垃圾邮件,可以拿到不少激活码。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 400~600 欧元是一个月的平均收入。如果干得卖力点,1000 欧元一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

  尽管理由五花八门,但骗来的激活码要“销赃”,通常都离不开 G2A 平台。该平台的游戏价格普遍低于 Steam 上的原价甚至打折价,其中有一批货源是开发者自己为了促销生成的,有一些来自 Humble Bundle 之类的慈善包,还有一些就比较灰色了,源于骗码和盗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码”。

G2A 上的廉价游戏

  根本原因在于,G2A 对卖家身份、货品来源的审核不充分,或者说没法充分。虽然近几年来他们也在改善服务,对不正规商家进行罚款和封禁,但骗子换个账号就能从头再来。

  或许有人会聚焦于“免费”的问题:反正生成激活码不要钱,开发者哪来的损失?

  其实这是个比较片面的想法,最直接的影响是“消费者买低不买高”。

  试想一下,如果 G2A 上有便宜的黑码买,玩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原价入手 Steam 上的游戏。

  尽管对于单款游戏而言,骗码的数量只是一小部分,但一旦转售平台出现价格极低的相同产品,品牌印象和销售节奏会受到巨大影响。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 G2A 看到过 90%OFF 售价 40.2 元的《八方旅人》黑码,心里势必会对这款游戏有个“预设的折扣”。即使官方搞活动以 50%OFF 的幅度降到 201 块,玩家也会产生“现在不值”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开发商要严格控制打折频率和降价幅度,直到生命周期末尾才会以“进慈善包”、或者主动投放到 G2A 的形式来榨干内容的剩余价值。

  11 bit 工作室的 Pawel Miechowski 便认为,游戏初发售阶段应该提供小幅折扣,然后逐步推进更大的促销活动。

  No More Robots 的 Mike Roes 也指出,游戏发行 3 个月后就给它打 6 折是一个糟糕的想法,长远来看会让作品贬值:”我认为过快的实行大幅折扣会扼杀一款游戏……我们通常首发时打 9 折,第一次大甩卖时打 8 折。”

  Valve 商务 Tom Giardino 对此的总结是:“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定价和折扣策略时,都要考虑到客户和产品的长期印象。”

  其中有一个骗子对 Vladimir Slav 的回复恰好说到了点上:

   “有自尊心的发行商和开发者不想与 G2A 合作,但合法的激活码没法跟黑码竞争,因为骗子可以无限低价的出售游戏,而且还能盈利。这些转售平台必须开诚布公,打击假冒的激活码经销商。”

  TinyBuild 曾宣称 G2A 令自己蒙受的损失达到了正版销售额的五倍;各大主播、拳头公司和 Gearbox 均因口碑考虑拒绝与他们合作;最有意思的是发行商 No More Robots 的创始人,表示“宁可玩家去下盗版也不愿意他们从 G2A 买码”。

  因为他发现自家游戏的激活码,被二道贩子悄悄的搬到 G2A 转售,由于其中充斥着盗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码”,根本拿不到任何销售分成。而信用卡公司顺藤摸瓜,反而找到了游戏作者,缠着他们索要罚款,可谓天降大锅。

  《氦雨》作者 Gwennaël Arbona 同样做过一个实验,故意把激活码送给骗子,然后发现自己的游戏立马就在转售网站 Kinguin 上架。买下来一对比,确实是刚刚给出去的码,证据确凿。

  从收据来看,贩卖者的账户名是 Zefir,有 850 个用户评价。如果按照 1:50 的“评价数:购买数”来算,他可能已经卖出了 40000 多个激活码,若是每个码算 10 美元,那就是 40 万多美元的无本收入。

谁都骗

  正如笔者会被开发者质疑身份,骗码的后果不单单是经济损失,而是覆盖整个游戏业的信任危机,到头来也会反应到玩家身上。

  发行公司 Gamera 的一位高管对我说到:“之前收到了一些知名工作室的邮件,我确认了半天是不是假的。”

  《暗影火炬城》的商务也提到:“给海外友商发邮件的时候,也在怀疑别人会不会把我当成骗子。”

为了防止被骗,有人整理了一张骗子信息表

  如果说邮件骗码是纯粹的骗,那目前 Steam 鉴赏家也包含一套比较有争议的机制。

  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Steam 鉴赏家可以视为微博、知乎里的 KOL,他们可以通过平台系统从开发者那收到激活码。作为反馈,只要领了码,道义上应该在那些游戏的 Steam 页面中留下评测,本来是一套可以发掘优秀中小型游戏的机制。

VGtime 的鉴赏家页面,当然我们可不会骗码

  但现在有很多 Steam 鉴赏家对激活码的处理不太负责,产出的评测可以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玩了几分钟就对游戏胡乱差评 —— 这当然也能算是“交差”。

  理论上,鉴赏家团队的激活码并不能挂到其它平台转售,但有权限的组员可以直接领取到“自己的库”,因此团队管理者和组员之间有什么交易就很难说了,这是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骗码”呢?

  对于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行从业者来说,这是个比较难定义的问题:

  “因为现在很多 Steam 鉴赏家和自媒体会跑过来问你要码,然后写一篇评测,但是质量不一定能保证……有些实在是很水,或者说你根本没办法判断他的内容有没有人看。最搞笑的是我们一个国产游戏收到一封国人鉴赏家的邮件,然后全篇中式英文,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奇妙。

  我们之前的游戏,有时候刚发售就能看到一些拿着码的差评,评论的内容也很神秘,就不太像是媒体啥的。虽然没什么证据,但是我怀疑就是之前给了某些鉴赏家然后随便派出去了。”

Steam 上一篇典型的无效鉴赏家评测

  从事公关工作的 Emily Morganti 显然受到了信任危机的影响,最早他会把游戏激活码派发给任何规模的网站和自由作者,但现在疑心重重,尤其是近年来骗码的案例越来越多。

  Steam 生成码的机制,包括鉴赏家和玩家社区的设计,都是为了给中小开发者更多宣传游戏的机会,同时也惠及了那些想要提早或免费玩到游戏的玩家,初衷是好的。骗码相当于少数人为了私利侵占公共利益,如果在某些开发者已经公开抵制转售平台的情况下,还要去购买他们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激活码,或许 Steam 最终也会因此而收紧政策。

  另一方面,鉴赏家的评价系统也很可能受到骗码影响,导致失真和垃圾内容越来越多,也会左右玩家对游戏的判断。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没能获得期许的曝光机会,还得和转售平台的低价游戏竞争;对于玩家而言,失去了一个能与游戏制作者紧密交流的健康社区。总的来说,我们或许都会因“骗码”而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Scam Key Requests on Steam: Who Hides Behind Fake Emails

  The anatomy of a game-key scam

  Inside the incredibly shady world of game key scammers

  People Keep Trying To Scam Their Way Into Free Video Games

| (34) 赞(116)
箱子 点赞狂魔

原来小丑就是我。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34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