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颂的战争 上代主机的往事与记忆(下)

作者 80后写稿佬   编辑 lv6   2016-03-25 19:11:02

他们得到过,也曾错失过;有逆袭时的气势和喜悦,也有离场的伤感与无奈。第七世代主机大战的最后一段旅程,依旧充满故事与回忆。

 

最后的前言

        经历了五年的暗战与四年的明争,第七世代主机大战进入了尾声阶段,任天堂和Wii一骑绝尘,并且在2008-2009年达到了顶峰,在这两年间他们卖出了超过4500万台游戏主机,游戏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亿5900万份,恰似龟兔赛跑里一路领先的兔子。而数年来一直扮演追赶者角色的索尼和微软显然不想就这样举手投降。PS3和Xbox360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在体感设备上弥补与Wii的差距时,任天堂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试图用新的设备来对抗冲击。

        他们得到过,也错失过;有逆袭时的气势和喜悦,也有离场的伤感和无奈。在第七世代主机大战的最后一段路,依旧充满着故事。

相关阅读:

未颂的战争 上代主机的往事与记忆(上)
未颂的战争 上代主机的往事与记忆(中)
未颂的战争 上代主机的往事与回忆(下)

世代之战的延续 体感大战与外设之争

        衡量一款主机成功与否,除了销量,更要考量其外设衍生品所创造的财富。体感外设,正是影响第七世代主机大战走向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的是,任天堂之所以能在第七世代中独占鳌头,并非胜在硬件性能,而在于创新背后所倾注的玩家之心。这种空泛的说法落在实处,便是其在体感游戏以及周边产品上的创新:任天堂除了在Wii上收获颇丰外,还推出了平衡板、光枪、方向盘等一系列周边产品,其中Wii平衡板更是堪称“超级杀器”,在其活跃的数年时间内,获得了超过3200万套的销量,为任天堂创造了超过30亿美元的财富。

        珠玉在前,微软和索尼也不甘人后,纷纷着手开发体感外设。虽然目标相同,我们依旧能看出微软和索尼经营理念之间的分野,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最终的成就。

        微软本身并不擅长硬件和游戏的开发,但这无法阻止财大气粗的软件巨鳄通过合作找到适合的伙伴,以及阻止对手追赶的步伐。当体感大潮冲击整个游戏行业之时,微软暗中收购了以色列的3DV,这家公司的可测深度摄像头(TOF Camera)技术一度被认为是制作体感摄像头的上佳之选。不过,微软对这家公司所做的并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将公司的员工遣散,只留下3DV所取得的一系列专利权,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包含玄机。

        事实上早在2007年,3DV就曾经找到了时任任天堂社长的岩田聪,并向他展示了以3D方式跟踪动作并且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摄像头ZCam。这款摄像头能够代替Wii Remote手柄在体感操作方面的所有功能,而且提供了更多延伸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岩田聪当时拒绝了这个提案,他的考虑是实体手柄和按键在游戏中无可取缔,而任氏高层也对自己的手柄技术充满信心。另一方面,Zcam虽然有着诱人的功能但造价不菲,这也是任天堂最终没有选择这套方案的原因这一,最终让任天堂与更为先进的无手柄体感技术无缘,这才有了微软收购3DV后又将其釜底抽薪的一幕。


最早领略以色列3DV公司动作捕捉技术的是任天堂,但最终受益的却是后来将其解散的微软

        微软借收购3DV成功预防了竞争对手取得相似的技术,其真正的目的也在随后揭晓:微软找到了和3DV处于竞争关系的以色列公司Prime Sense(已于2013年被苹果收购)并达成了合作协议。后者很早就进入3D传感器领域,尽管和3DV采用的技术不尽相同,但最终殊途同归,更重要的一点是Prime Sense的“结构光技术”(Structured light)更为成熟 。对于硬件研发技术相对缺乏,但将“拿来主义”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微软来说,这样的机会自然是不能放过。

        至于与硬件相对应的游戏开发工作,微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RARE。这家前任天堂第二方厂商在2002年被微软收购,现在变成了对抗任天堂的开路先锋。

        2009年的E3展上,微软公布了代号为“Projet Natal”的体感周边外设。无需手持控制器就能操控游戏的超前黑科技立刻引发轰动。脱离了手柄对输入操作的限制,意味着“Projet Natal”比起Wii和其他传统游戏机产品能够更进一步降低消费者成为玩家的门槛。负责项目孵化的巴西裔董事亚历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以其祖国的城市Natal命名了这个项目,“natal”在英语中的有“新生”的意思。项目的宣传口号“You are the controller”表面意思是“你就是控制”,实际上也表达了微软“让玩家操控一切”的宏图大志。

        这也是为什么基普曼——这位人称微软第一发明家的项目孵化总经理——在向外界介绍微软的体感项目时曾放出豪言说,“Projet Natal”标志着“新一代家庭娱乐的诞生”。

        此后不久,微软宣布“Poject Natal”正式命名为Kinect,取意为“kinetic”(运动)和“connect”(沟通)的融合。巧的是,2005年SCE伦敦工作室曾在PS2上推出过一款Eyetoy体感游戏,名字也叫《Kinetic》。时隔5年,微软这样的命名多少有点瓜田李下之嫌,也引起了两派粉丝之间的一番争论。


微软在E3上请来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为体感项目站台,向世界宣布“少数派报告”描绘的黑科技已经不再是梦想

        这时,善于借用媒体力量的微软再次嗅到了抢占舆论高地的机会,开始为Kinect进行轮番公关造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可算是10月19日微软赞助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The Oprah Winfrey Show”,让这位脱口秀女王亲口说出“You are the controller”这句Kinect的宣传标语。几天后,在美国同样极具人气的电视节目,吉米法伦主持的“Late Night with Jimmy Fallon”,亦得到微软的赞助而加插为Kinect助威的特别环节。最后,微软甚至不惜砸钱在富豪云集的贝弗利山庄举办Kinect上市预热发布会,请来了“万人迷”贝克汉姆,小贝偕同三位公子以及不少名流出席,再次为微软的体感项目进军游戏业赚足了眼球。

        最终,Kinect也不负所托,凭借发布后首两个月800万台,平均每天133333台的惊人销量,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电子消费产品”,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iPhone 和iPad产品发布后的同期销售量。Kinect在全球累计卖出了超过2100万台,纵然如今辉煌不再,也依旧堪称第七世代一款极为成功的周边产品。

        与注重“外援”的微软相比,索尼更倾向相信自家的研发能力。事实上,索尼是较早着手研究将动作感应控制运用在游戏体验上的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始着手研究体感技术,2003年推出了针对PS2主机的EYETOY,与后来微软的Kinect一样使用动作捕捉摄像头来操控游戏。当然,Kinect在性能和技术上比起EYETOY更加先进也更为成熟,但索尼对体感应用的探索其实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落后。

        任天堂的Wii为体感游戏树立了一个新标杆,索尼只有做得更加出色才有可能扳回一局。而在这时,他们惊讶地翻出了一款沉睡已久的概念产品。早在2003年,《纽约时报》就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Smile,Gamers:You’re in the Picture》的文章,讲述了一个34岁的航空航天科学的博士,用一副顶着彩色球的衣架模仿“哈利波特”中施法的动作。当他挥动“魔棒”的时候,棒头的圆球开始闪光,房间中的电视仿佛接到指令般开始发出轰鸣,这位博士挥动“魔棒”画出一个圆形然后向屏幕一指,一个火球在屏幕里生成并向深处飞去,“哈利波特”又画出了几个几何图形,可以召唤出龙卷风或者令玩家隐身。

        “这是我儿子设计的魔法方案。”博士打趣着说。

        这并不是个魔幻迷聊以自娱的玩意儿,而是索尼“魔法实验室”的理查德·马克思博士开发的一个体感项目。不过,当玩家们在2010年真正看到“魔棒”在马克思手中变成了PS Move时,这个项目已经沉睡了足有七年之久。


索尼旗下Magic Lab诞生过无数有关游戏的奇思妙想,其中就包括PS Move和PS VR

        一手创立索尼全球工作室的菲尔·哈里森,曾为了这根“魔棒”专程飞赴东京,向索尼高层展示这款产品的可能性。然而索尼高层对此并不感冒,这个项目不得不被尘封起来。当PS move面世时,菲尔·哈里森已经离开工作了15年之久的索尼,在短暂担任雅达利总裁之后,他最终投奔了曾经的对手——微软。

        失之东隅的索尼,并没有收之桑榆。在研发PS Move的时候,索尼高层已经切身感受到步步落后竞争对手的窘况,他们需要一个更具震撼性的外设来挽回声望。为此,他们成立了不少实验室去研发各种稀奇古怪的新设备,其中一个取得进展的项目是VR。

        SCE一度希望这个VR显示设备可以与PS Move搭配发售,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索尼始终无法解决图像延迟的问题,靠手柄控制视角的方式也显得十分怪异,家大业大的索尼显然并不希望这仅仅是一个游戏的附庸,他们希望这个黑科技能更快地运用到索尼娱乐事业的各大领域。最终,索尼在2011年11月推出了该项目的“半成品”——HMZ-T1,一个本质上定位为“头戴式家庭影院”的外部显示设备。虽然这款设备并非为游戏度身订造,但依旧引起了不少“索粉”抢购,不用长期盯住电视屏幕、可以采用各种舒服的姿势玩游戏的用法,确实吸引了不少玩家跃跃欲试。然后,就几乎没有然后了……

        尽管推出了几代产品,但HMZ系列因其模棱两可的定位和差强人意的体验最终没能成功。当VR大潮席卷而至,又一次错过了机会的索尼只得关闭了HMZ的研发部门,将人员并入到新的VR研究项目中去。

        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索尼在第七世代的表现再合适不过。早在任天堂和微软之前,索尼实质上已经走在了体感领域的前沿,但他们却错过了最佳时机。尽管PS Move最终得以上市,而且有着超越Wii体感控制器的精准度,却始终被外界看作是一款跟风甚至山寨产品。如果不是索尼的VR计划将其收入其中,PS Move大概也难逃被打上“失败品”的标签。

        得益于Kinect的空前成功,Xbox360在追赶Wii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一方面,索尼的PS Move和HMZ系列的表现虽然并不尽人意,但也依然没有放弃亡羊补牢的机会,这是对于这场影响了第七世代主机格局的体感大战最好的总结。然而罗马非一天建成,微软和索尼对任天堂的追赶也不仅仅只有体感之争,变天,其实从2009年就已经起步。

| (140) 赞(175)
80后写稿佬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140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