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佬讲古:不为人知的第四世代前哨战

作者 80后写稿佬   编辑 政宗   2017-08-24 09:54:48

在任天堂的SFC登场之前,Hudson和世嘉之间的斗法同样值得一书。

走出去

  1988年,PC-E 在日本的销量击败了 FC。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新主机在发售第二年击败发售五年的上世代主机似乎并不奇怪,但在那个任天堂把控着游戏命脉、并且有《超级马里奥兄弟3》这一大杀器在当年度发售的时代背景下,实在是难能可贵。

  初试啼声便大受欢迎无疑激起了 Hudson 和 NEC 的雄心,在稳固了日本市场的局面同时,他们将目光放得更远。

  1989年,PC-E 迎来了高速增长阶段,一年之内发布了超过70款游戏,是1988年(22款)的三倍多。南梦宫继续扮演着急先锋,《吃豆人》等知名 IP 相继在 PC-E 上发布了新作,这一系列的举措几近撕裂了他们与任天堂的合作关系。再加上 Telent Japan 发行的《梦幻战士II》、大东开发的《忍者战士》以及 Hudson 自家火力全开地在一年内推出的近二十款游戏,PC-E 延续着他们在日本市场的强势。

  大开发商的背书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厂商投入到 PC-E 的阵营中,尽管他们的名字及作品都几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是筑起了 PC-E 短暂的繁荣盛世。

  然而俗话说祸福相依,在这盛世之下,危机也日益显现。

  有关注过第三世代主机之争的朋友大概都记得,以信用卡大小的卡片作为游戏载体其实并非 PC-E 首创,世嘉在自己的第一代游戏机 SG-1000 中就曾经使用过类似的载体。Hucards 虽然比前者稍微厚一点,容量也更大,但面对任天堂磁碟机带来的游戏容量升级,如何解决载体容量问题,是摆在开发者面前的一道难关。

Hucard是PC-E的一项核心设计

  一不做二不休,NEC 和 Hudson 决定采用更先进的载体来反压制。他们在1988年到1990年几度对主机组件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和调整。当中的核心基于主机附加组件 CD-ROM² 系统,有趣的是它的读法并不是读作“CD-ROM Square”,而是读作“CD-ROM-ROM”。

  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系统,人们能够在 CD-ROM² 上像播放音乐 CD 那样使用新的 CD 格式游戏。CD 那数以百兆计算的容量比起磁碟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一时未能尽用其性能,但足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开发者的成功开拓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游戏载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光盘作为游戏数据的载体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在日后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C-E 作为第一台使用 CD 格式载体的游戏主机,不仅吃到了“螃蟹”,也在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1989年12月8日,NEC 推出升级版的 PC-E 硬件 “PC Engine CoreGrafx”,以此来配合 CD-ROM² 系统“食用”。研发者还很贴心地推出了专门的连接装置,让 PC Engine CoreGrafx 和 CD-ROM² 并排串联。

  当年笔者在香港第一次见到 PC-E 的时候,它便是以这样的形态出现,已然没有了最纤细主机的风范。同时推出的还有 PC Engine SuperGrafx,一台所谓“真正16位”的升级版主机,但大幅提升的只有内存量和售价,CPU、声卡和颜色显示都是原地踏步,独占游戏更是只有5款。

  这好比某某游戏换了个封面包装、加了点有的没的,美其名曰典藏版并以高出原价很多的价格出售,虽然有人买账,但是如果以此作为贩卖的主力增长点显然不现实。同理,PC Engine SuperGrafx 因为售价和独占游戏的原因而销量惨淡,很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年笔者看到的便是这个版本的PC-E

  CD-ROM² 系统在1990年8月登陆北美,并更名为“ TurboGrafx-CD ”,为何会改成这样拗口的名字,我们很快就会说到。

  除了在日本市场积极进取外,NEC 也向亚洲和北美市场发起冲击。

  为了开拓亚洲市场,Hudson 于1989年在香港成立“和盛电脑技术有限公司”(Hudson ERA Soft Co., Ltd.),并连续三年在香港修顿球场举办游戏展及比赛,其后又为香港市场定制首款带有中文语言选择的 PC-E 游戏《忍者龙剑传》,还协助 TVB 拍摄电视剧《都市的童话》,可算是深度介入香港市场。

  和迅速深入香港这片弹丸之地不同,大洋彼岸的北美市场幅员辽阔,需要的宣传和行销战略更为深度和庞大,对欧美主机游戏市场缺乏深入了解的 NEC 和 Hudson 并没有冒进。NEC 的领导者为此建立了专门的调研团队进行研究,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引以为豪的主机从名字到外观竟然一无是处。

  首先是 “PC-Engine” 这个“洋气”名字或许在日本会让人觉得“高大上”,但是在北美却是让人觉得毫无激情。为此 NEC 和 Hudson 想出了 “TurboGrafx-16”(简称“TG16”)这个名字。这是由“Turbo”、“Graphis”和“16”三个词汇组成的合成词,前者象征着强大的性能和速度,和“Engine”异曲同工,“Grafx”则寓意主机在画面上的出色表现,而“16”则是突出自己是16位主机的身份。这个名字虽然拗口,但又十分重要。在此之后,NEC 和 Hudson 推出的很多相关硬件都或多或少都和这个名字有所关联。

PC-E和TG16,蕴含了两家巨头的雄心壮志

  在外观方面,PC-E 体积小巧的卖点被认为不适合北美消费者,研究指出他们通常会喜欢更大、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设计。但此时 NEC 正分心于 CD-ROM² 和相关配件的开发,他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谨慎地对 PC-E 进行修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令他们错过了登陆北美的最佳时机。

  1989年8月29日, TG16 终于登陆了北美市场,但此时已有人捷足先登。就在两个星期前,世嘉的新主机 GEN 刚刚在北美地区上市。

| (52) 赞(182)
80后写稿佬 特约作者

关注

评论(52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