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她把自己送进了“网瘾治疗中心”

作者 果其然   编辑 箱子   2019-11-12 08:00:00

十年后,她成了一名教育者。

十年之变

  晓萌毕业后,放弃了进医院当医生的机会,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保健医。

  关于原因,晓萌表示:“幼儿园轻松呗,不用面对那么多的疑难杂症。”

  但保健医的职业压力,其实一点儿都不比医生少。除了医疗护理,保健医还要负责食谱的拟定、环境的消毒、孩子们的心理疏导,以及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与医生相比,保健医的工作重在“保健”,所以工作性质更为前置,也更为重要。

晓萌工作的幼儿园

  最大的困难,实际上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因为孩子起病急、恢复慢,而且在表述病情方面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清晰有条理,所以家长面对孩子的病情时,常常过于焦虑,缺乏耐心。

  比如家长问晓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祝大夫,你说该吃啥药?”

  但晓萌表示有些病症根本不用服药,因为很多所谓的“病”,其实都是源自孩子的心理问题。

  比如夫妻双方的争吵、冷漠;家长对于工作的抱怨、吐槽;尤其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指责、埋怨,体罚、冷暴力,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即便孩子们当时不懂,但可以大致感知这些情绪的波动。久而久之,量变产生质变,心理问题自然会变成生理问题,心理的压力自然会以“病”的形态呈现出来。所以晓萌一直觉得“孩子懂大人,只是他们有时不懂怎么说,有时不敢说,有时不想说而已。”

  关于这些看法,有的是在学校学的、有的是在工作后明白的,还有的是当初高医生教的。但 10 年后的高医生却不太能记得起晓萌,不过对于“网瘾”问题,电话里的高医生依然思路清晰。

晓萌的办公室

  从病理学角度讲,高医生一直不认为“网瘾”是病,她觉得“网瘾”这个表述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

  高医生认为,造成网瘾的对象不是网络本身,而是网络的内容。网络内容又五花八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究竟是哪种内容造成了过去的“网瘾”?又是哪种内容会产生现在的“网瘾”?还有哪种内容会激发未来的“网瘾”?这些都是无法一概而论的问题。

  正是由于“网瘾”的特殊性,所以不能完全比照烟酒成瘾、药物成瘾、赌博成瘾的概念,更不能强行移植相关的治疗方法。而现行的“网瘾 5 大分类”(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行为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其实涉及了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单纯凭借医学标准搞“一刀切”治疗,完全违背科学精神。

  有关解决方法,高医生觉得所谓“网瘾”,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所以要想解决“网瘾”,需要家庭成员的关心。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怀,而不是盲目的认为“网瘾”是病,然后踢给医学解决,这是逃避义务、推卸责任的表现。

  作为缺乏相关知识的笔者,无法完全把握高医生观点的精益所在,但在 10 年之中,我们却看见了政策层面,对于“网瘾”问题的深入认识以及巨大进步。

  2009 年《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之中,明确了“在治疗中,严禁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包括恐吓、体罚、损毁性外科手术”。

  10 年之后的 2019 年,“网瘾防治”已经拟定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意味着在今后的“网瘾治疗”中,殴打、虐待、胁迫,以及臭名昭著的“电击”等等戒除网瘾的办法,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回忆 10 年前的种种经历,晓萌认为自己的是幸运的。她幸运自己被那个“网瘾治疗中心”拒之门外、幸运自己走进了正规医院、幸运自己遇见了高医生、幸运自己的父母能够学着改变。

  晓萌的种种幸运,对于历史却是某种必然,因为我们的社会总是进步的,真正的人,总是渴望进步的。


  (文中的祝晓萌为受访者化名)


  相关阅读:

  车间里的女玩家

  游戏,一位医生的“夜班之神”

  “偷游戏机”的小山

  想开包机房的小高

| (73) 赞(188)
果其然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73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