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佬讲古:那十年,挑战GameBoy的勇者们

作者 80后写稿佬   编辑 lv6   2018-01-08 10:00:00

当第三与第四世代主机间的交锋如火如荼之时,一个年资不浅的“新”游戏机领域正冉冉升起,这便是掌上游戏设备。

前言 新兴的旧产业

  让我们将第四世代的时钟拨回到1989年,当第三和第四世代主机之间的更迭和交锋如火如荼之时,在主机和街机之外,一个年资不浅的“新”游戏机领域正在冉冉升起,这便是掌上游戏。

  在 GameBoy 出现之前,任天堂的 Game&Watch 是市场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系列。和许多其他掌机产品一样,Game&Watch 只是在单色显示屏上进行游戏,无论处理器核心还是游戏内容都远远滞后于主机和街机,但是其优点也十分明显,相对轻便能随时游玩的属性迎合了玩家的需求,也成为了日后游戏硬件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遗憾的是,掌机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之后,很快便遇到了“北美游戏市场大崩溃”的重创,掌机世代的更迭也陷入了停滞,直到1989年才重现曙光。

  家用游戏机进入第四世代后不久,来自美国的“俄亥俄艺术公司”率先推出了掌机 “Etch A Sketch Animator 2000”,尽管只发售了三款游戏,外形上多有借鉴任天堂的 Game&Watch 的成分,但这款主机能够通过配套的压感笔实现触控,让这款第四世代的首款掌机显得别具历史意义。

  然而受限于市场整体环境的原因,包括 Etch A Sketch Animator 2000 在内的4款掌机当时并没有掀起波澜。

第四世代首款掌机及其游戏,看上去是不是相当眼熟?

  直到1989年,掌机行业开始进入新的繁荣阶段,而这一去,便是十年。

  即便他们随着时代的迁移,发生过从第四到第五世代的跃迁,但是所有掌机领域的挑战者们,都必须最终面对同一个“大 BOSS”,那就是任天堂的 “GameBoy” 系列。和 FC(NES)一样,GB 的出现也在掌机行业竖立了标杆一般的准则,十字键、倾斜的 AB 键等等经典设计被很多之后的产品所沿用。

  有志与 GB 一较高下的掌机挑战者,会在那些符合大众认知的标准之上,针对 GB 的特点继续进行改良和创新。尽管这些产品最终都没有撼动GB系列的龙头老大地位,但除了几个典型的失败者,这十年里还是有多款掌机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浓墨一笔。

写稿佬讲古系列

■ Vol.1 拉尔夫·贝尔与史上第一台主机“奥德赛”的故事

■ Vol.2 雅达利的崛起和第一场主机战争

■ Vol.3 第一个王朝和第一家第三方的诞生

■ Vol.4 记主机游戏史上最疯狂的那一年

■ Vol.5 任天堂和雅达利的“无仁义之战”

■ Vol.6 “让任天堂不舒服” —— 世嘉的崛起之道

■ Vol.7 不为人知的第四世代前哨战

■ Vol.8 SFC和它的那些挑战者们

■ 番外篇 非主流对抗者 NEO·GEO 25 周年纪念

PC Engine GT/Turbo Express:棋差两招的挑战者

  九十年代初的掌机市场,可以被看作是第四世代主机之争的延伸,主角依旧有任天堂、世嘉和 Hudson/NEC,稍有不同的是,在掌机领域,任天堂和他们的 GB 先走了一步,并且迅速占据市场。

  彼时 SFC 的出现使得 PC-E 销情大幅降温,北美市场上 GEN 也让 TG16 几乎没有还手之力,Hudson 和 NEC 不得不另寻出路。这个重任落在了 NEC 的家用电子部门身上。他们推出了掌机 “PC Engine GT(日版)/TurboExpress(美版)”,与他们在北美推出的主机 “TurboGrafx-16” 采用了相似的命名方式。

  这台掌机真正的亮点是其性能,当初 PC-E 就曾经凭借远比同时期主机轻薄的外形和优异的性能而圈粉无数。同样的理念被沿用到了 PC-E GT 之上,并且再次获得了更为成功的演绎。有着将高性能芯片和主板压缩到 PC-E 小巧体积内的成功经验的设计们,在掌机之上使用了和主机性能相同的芯片,调色版、 sprites 和同屏显示色数也相差无几。

PC-E GT的游戏表现力在当时堪称惊艳

  可以说,PC-E GT 不仅是一台掌机,更是一台家用机的延伸。之所以使用这样的硬件配置,除了技术层面的挑战,开发者们更是有深远的战略考量:主机行业全面进入第四世代以后,越来越多有着真正16位性能的产品相继出现,基于8位芯片65SC02改良而来的 PC-E 正迅速丧失优势,但同样的性能表现如果放到掌机之上却足够让人惊艳。

  此外,当 Hudcard 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作为存储载体的 Hudcard 又逐渐被 CD-ROM 所取代时,PC-E GT 的适时出现,将其便携和相对高容量的属性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只要拥有一张 Hudcard,就能随时随地玩到原本在电视上才能玩到的游戏,而通过转接线,PC-E GT同样能够连接电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游戏场景。

  更重要的是,在自家研发能力和第三方厂商的控制力上都不如任天堂和世嘉的情况下,PC-E GT 的定位帮助其减轻了第三方作品的开发成本——开发商无需删减太多内容就能让游戏在掌机上运行。


PC Engine GT和Hudcard可算是天作之合

  然而现实的骨感总让丰满的理想显得臃肿不堪,尽管 PC-E GT 在设计上有着“一箭多雕”的野心,但糟糕的续航能力和市场定位最终还是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事实上,在锂电池成为掌机电源的主流之前,续航已经成为许多玩家选择掌机时考量的主要因素,其程度甚至不亚于游戏阵容、便携性和价格。可惜的是,这个教训是从许多失败教训中得来的。

  GB 在理想状态下能以4节5号电池维持40小时左右的续航,这也要归功于舍弃彩色显像技术改用低能耗的单色显示屏。与 GB 同期的不少掌机为了在画面表现力上胜过 GB,不惜牺牲续航能力地使用彩色显像技术。

  PC-E GT 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只是它的情况尤为突出:无论是不成熟的彩色显示屏技术还是高性能的核芯,都极其耗费电量,极大地拖累了电池的续航。PC-E GT 需要六节5号电池,但只能维持大约3个小时左右,在同期所有掌机中也仅陪末席。

  更为糟糕的是,高达250美元的定价(1991年登陆北美时还一度升至300美元)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三大主机平台,比同时期所有掌机中最贵的雅达利 Lynx 还要贵上60美元,与售价150美元的世嘉 GG 和89美元的任天堂 GB 相比更是堪称天价。加上 Hudcard 本身的价格也不便宜,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就如 NEC 美国分部高级工程师里奇·奥基弗所说的那样:“一开始他们原本应该成为赢家,只是他们从来没有正确使用市场策略。”

  PC-E GT 最终售出150万台左右,看上去并不算绝对失败,但也不足以让 NEC 突破重围。1994年,随着 Hudson 和 NEC 退出主机硬件行业的竞争,PC-E GT 也永远成为了历史。

| (71) 赞(203)
80后写稿佬 特约作者

关注
点赞是美意,打赏是鼓励

评论(71

跟帖规范
您还未,不能参与发言哦~
按热度 按时间

总贡献榜